主页 >  滚动>正文
大厂齐聚手机赛道意欲何为?单纯逐利还是另有所图
时间 : 2023-06-15 05:16:45   来源 : 手机中国

【手机中国】近期,关于跨界造手机的新闻不绝于耳,有的不愿黯然退场而垂死挣扎,有的则是背靠自身优势高调进场。虽然由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原因,近几年的手机市场表现得比较低迷,但也因此使得各个手机厂商不断地进行“内卷”,防止自身掉队。


(相关资料图)

至于那些跨界的代表,也想趁机“插上一脚”,有的是想丰富业务结构,分散盈利风险,有的则是自身业务需要,不愿受制于人。但无论出发点如何,最终的结果大致也只有两种——成功则顺利分一杯羹,失败则只能黯然离场。

跨界风头由来已久

由于电动汽车的技术逐渐成熟以及政府的补贴支持,跨界造汽车可以说是近些年的一个“潮流风尚”。手机界的小米、华为,互联网企业中的百度、滴滴,以及当初的房地产大鳄——恒大,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项热门的跨界“工程”。

实际上,相对于如今跨界造车的热潮来说,跨界造手机更像是一个古早的产物。功能机时代就有各类品牌跨界开展手机业务,比如靠电视起家的康佳,电脑出身的联想以及做空调的奥克斯等,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在20多年前的电视购物广告中见到过这些品牌的手机。时至今日,这些古早的跨界品牌,有些依旧还在手机行业中“摸爬滚打”。

康佳手机——康佳R9时尚版

进入智能机时代,跨界而来的厂商就更多了,乐视手机、锤子手机,以及近日被传解散手机团队的的格力电器和刚刚推出首款手机的百度。因此可以说手机这个行业几乎就没缺过跨界者。虽然大部分都已折戟沉沙,但这也丰富了手机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就像乐视手机最先使用了Type-C接口,锤子手机独特的UI设计等,一直都被用户们夸赞与怀念。

乐视手机——乐视Pro3

就像如今的造车风潮一样,跨界造手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就是最直接粗暴的方式——100%自研自产,这也基本是大多数跨界厂商的首选之一,就像当初从MP3市场转战手机的魅族一样,毕竟只有如此,设计生产的掌控权才足够大,可施展的空间也足够多,因此当年的魅族十分具有特色,吸引了一众“煤油”的支持与跟随。

魅族手机——魅族MX2

第二种方式则是与手机厂商进行合作生产,也可以称之为定制版手机。在这类方式中,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一批360特供机。彼时的周鸿祎表示,所谓的特供机是一个概念,意思是“360自己不做手机,也不往别的手机上贴自己的牌子”,因此360特供机多种多样,诺基亚、华为、TCL、海尔、夏新等众多手机厂商都是其合作的对象。但也正因如此,品牌与机型的多样化导致360特供机的口碑褒贬不一,最终只落个草草收场的结果。

360特供机——华为闪耀

最后一种则是在小品牌中较为常见的方式——贴牌。一般来说,以高通、联发科为代表的芯片大厂,他们有通用的设计规范平台。因此那些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小厂商就可以购买一个芯片方案,如高通的QRD方案,再购买一套公模,两者结合,贴上属于自己的logo,一台贴牌手机就此诞生。

追逐利益还是另有所图

自从商业行为出现以来,“逐利”都是商人行为的最终目的。因此手机厂商生产手机自然是为了盈利,那这些跨界的企业不在自己的“大本营”里好好待着,为啥非要把“手”伸到手机这个小小机器上面呢?在笔者看来,各类企业跨界来制造手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2015年为分界线,两个阶段的目的各不相同。

第一个阶段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这将近20年期间内,大部分厂商跨界的目的很单纯,就是看到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而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功能机时代的康佳、天语、金立等这些品牌都是因此而开展的手机业务。步入智能手机时代后,早期以合约机方式占据国产手机大量市场份额的“中华酷联”亦是如此,如今跨界造车的小米,当年成立的目的也不外如是。

第二个阶段在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厂商们跨界的目的就不再像之前那么单纯了。他们以自身的产品为基础,希望通过自研手机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生态圈。

在笔者的印象中,乐视似乎是把生态这一概念传播、做大的第一家非手机厂商出身的企业。乐视生态基本是对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也正如此,使得乐视网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实现盈利的视频网站。根据财报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乐视网营业总收入较2013年同期增长122.42%,增速遥遥领先于其他视频网站。于是乐视在2014年将手机立项,最终于2015年4月14日正式发布第一代乐视手机。

近期传出要解散手机团队的格力电器也是在2015年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手机。相对于乐视想要打造出软件上的乐视生态来说,格力想做的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家居中心,以主业的空调为基础,通过研发其他智能家居产品来为将来的智能家居时代做准备,而手机作为一个掌上终端,可以用来操控整个智能家居设备。所以格力不想将自己的产品控制在别人的产品中,就只剩下自己生产手机这唯一出路。

与智能家居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如今风潮正盛的智能汽车。关于进军手机产业,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曾经说过:“手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带来车机更好地发展,车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够推进智能座舱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帮助智能电动汽车竞争力不断地提高。”

正因如此,吉利选择直接收购魅族,并将魅族引以为傲的Flyme移植到了车上,做出了车机版的Flyme,甚至还提出了手机就是智能汽车“第六域”的构想。另一家造车新势力则是更加直接,在去年8月就直接成立了蔚来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进军智能手机市场,而首款蔚来手机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发布并开始交付。

跨界并非易事,手机很难做好

不论是空调“OG”的格力,还是造车新势力的蔚来,想要在手机行业站稳脚步,并做出市场反馈不错的产品,并不容易。诚然,这些跨界而来各路“巨头”在其本命产业中都是翘楚,但进入到手机产业后,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

如今各个行业的产业链都已经十分成熟,想要单纯做出一台手机来并不难,难的是造出好用的手机、得到市场认可的手机。制造手机不是堆积木,不是将各种顶尖的零件安装到一起就可以的,零件之间的相互适配以及软件层面的调校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格力来说,它对于手机的要求就只有一点,那就是要耐用。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操控终端,格力手机不需要有旗舰的配置,优秀的影像技术,只要稳定不卡顿,耐摔耐用即可。这样的需求听起来十分容易。但格力造出的手机颜值不高,配置一般却价格偏高,也没有任何宣传活动,因此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对于手机这种日常使用强度高的物品来说,怎么说服用户放弃自身使用已久的品牌,转投这个以智能家居操作终端为定位的产品,这点是很难的。虽然格力已经对此前关于手机团队将要解散的传言进行辟谣,但若没有改变,格力手机或将真的会“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至于蔚来汽车,资金或许是其面对的最大问题。手机是一个十分占资的行业,生产十万台在手机行业中并不算多,但如果按照一台手机1000元的成本来算,那就需要将1亿的资金转换为产品库存。而小米这个国产手机界中的翘楚也才刚刚解决了库存问题。其次,蔚来汽车虽然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前端地位,2022年总营收突破492.7亿元,新车年交付量首次超过10万台,达到12.25万台,但其净亏损为144.37亿元。因此,资金将会是蔚来开展手机业务最大的掣肘。

此外,消费者十分在乎手机的实际体验,而智能手机市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这对于刚入场的“新手”来说,是一个很难攻克的点。其次,车企参与手机业务,目的是为了打造更加全面、智能的生态体验,但如何让用户接受你的手机产品,也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毕竟其他手机安装一个App,也能够实现对于车辆的基础控制,因此用户是否会因为蔚来汽车,而对蔚来手机买单,这还是个未知数。

总的来说,智能手机行业虽然整体低迷,但也正因如此,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厂商都在自家的产品力上下功夫,不断“内卷”。而这对于刚出“新手村”的“萌新”来说,面对的将是“地狱级副本”,如今这些跨界而来的大厂们,就像此前宣布进军造车领域的小米一般,有些许姗姗来迟的意味。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