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移动互联网的朋友都有感觉,目前国内互联网新增流量近乎枯竭。一些新兴的创业企业想凭空获得流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就要承受更大的成本,毕竟要从别人口里夺食。
(资料图)
很多公司的做法,就是在已有的流量平台上,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开一个窗口,试图将存量流量更低成本地导给自己,不少公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转板机制也是个导流机制
我好几次撰文对转板有过论述,认为转板机制是个估值联通器。
承认北交所是个新市场,相对而言,沪深两个交易所流量更充分,估值体系更成熟稳定,这应该是个科学的态度。
靠北交所脱离沪深交易所完全新建生态系统,反而不是科学的态度,大概率事倍功半。何况转板机制压根就是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最浓墨重彩的举措之一。
其实北交所共用沪深已有系统不是没有先例,比如登记体系、帐户体系、交易系统等等,新近实施的北交所两融制度,也部分打通了沪深的资金流量窗口,表现形式上是北交所的市值可以做担保品买入沪深股票,沪深股票也可以作为担保品买入北交两融标的;
转板,就是将沪深跟北交所相近公司的估值导流到北交所的重要机制。
目前北交所估值跟沪深比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大概符合转板的公司做了个筛选统计,家数并不多,大多数公司2022年度净利润在5000万--1亿区间,如果单算沪深同行业大公司的市盈率水平,其实北交所这些样本公司的市盈率也没差到哪里去,(北交所大号公司确实市盈率差距更明显)。
但是5000万--1亿利润的公司,在沪深交易所大多数属于小市值股票;
沪深市场因为历史上沉淀的个人投资者众多,所以小市值股票有其自身估值特点,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总市值里都包含了一个“壳价格”,笔者在7年前提出“市值含壳率”的概念,就是在阐述这样一个估值特点。
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对市值含壳率的影响的体现,目前主要是在科创板,但是在主板和创业板,小市值公司市值含壳率很高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观。
笔者分析的转板样本公司,跟沪深估值差异大部分都体现在“市值含壳率”上,甚至简单粗暴一点,可以说很多公司跟沪深同类公司比,其总估值差距主要体现在所谓“壳”价上。
假设北交所这些公司能有沪深小市值公司同样估值,那么对想来三板公司挂牌的吸引力也好,北交所相关后续再融资也好,都有莫大的意义。
转板一定会来
转板制度不是我说的,是主管部门已经规划出的,也是北交所参与者万众瞩目的,转板制度应用得好不好,对北交所早期建设有重要意义,也许北交所真正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北特估”,意义可能反而不那么明显了。
所以我判断真正的北交所转板案例一定会出现,甚至也许不需要大家等那么久。布局北交所低估值高成长的潜力转板公司,不仅可以分享企业的成长,还拿到了一个转板看涨期权,相比配置沪深同类企业来讲,有更好的吸引力,更大的配置价值。
转板,完全可以成为“北特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高凤勇的经济学解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