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滚动>正文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培养知农爱农科技人才
时间 : 2023-05-08 13:31:18   来源 : 新华网


(资料图片)

立夏时节,位于勐海县曼拉村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试验田里稻浪滚滚,与周边的傣族村落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几天,驻扎在这里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正抢抓农时,忙着完成水稻最后的施肥工作,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1997年,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农学院)院长胡凤益团队提出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设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培育出了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多年生稻23”“云大25”等多个多年生稻品种,从物候、土壤生态等多方面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稻谷生产方式从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转变。

2020年,胡凤益带领团队在曼拉村租下50亩地作为试验田,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正式落地。3年来,科技小院掀起了水稻生产一次又一次技术革命,并探索出一套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建立科技小院,是想让多年生稻技术快速走进农户、走进乡村,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想依托多年生稻科研,培养一批真正知农爱农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胡凤益说,“农学试验要讲‘五得’,即干得、说得、走得、吃得、睡得。能在田间地头里干得,能和邻里乡亲们说得,能在水田旱地中走得,能在繁重劳作后吃得,能在茅室棚户里睡得,才能真正融入这片土地。”

厚植“三农”情怀首先要融入当地。常驻科技小院的10多位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白天在田里试验发现问题,晚上带着问题或疑惑在自习室查阅文献,相互交流探讨,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探索真理。

“这种杂草叫狗牙根,是一种稻田恶性杂草,要在水稻4叶期、杂草2至3叶期施药。”初到科技小院时,经常跟随老师在田间地头向村民普及杂草防治知识的硕士研究生李凌宏说。如今,他已经带领团队在全省12个州(市)、76个县(市、区)进行了180余次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三农”情怀也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和李凌宏一样,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通俗的话语传授给农民,同时也向农民学习田间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多年生稻科技小院”这一培养模式,真正解决了农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三农”情怀缺失、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创新创业能力弱等痛点,把科学技术带到了田间地头,将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进行结合,为多年生稻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有生力量。

目前,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已培养5届42名知农爱农、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农科研究生,获得各种教育成果7项,师生协同发表13篇科技论文、审定3个品种、发明2件专利。青年教师黄光福获得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张石来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博士后张玉娇参与设计的课程入选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0余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青年人才专项支持。

如今,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农学院)除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之外,还在景洪嘎洒、元阳哈尼梯田、玉溪元江等不同生态区设立试验站,创立了“一院多点”的科技小院运行机制,成为研究生培养和科技创新融合的新途径。同时,以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为样板,云南大学相继建立了花卉、苹果、咖啡等科技小院,还与省农科院、广东省深圳市华大教育中心等单位合作,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维度联合培养模式。(记者 陈怡希)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